九二中文网 www.92zw.net,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闷了,问:王后,你喜欢什么?褒姒就说:我觉得撕锦缎的声音非常好听。撕锦缎的声音能比乐器演奏好听?鬼才信!不过,就是折腾你。幽王一听,得嘞。就这么干。“嚓、嚓、嚓”一百匹锦缎撕完了。褒姒嘴角咧了一下,没多大反应。
折腾的就是你!幽王又问:王后,还不满意?褒姒:我生平就不愿意笑。幽王头疼了,接着想办法。幽王也不是有办法的人,让幽王杀个人放个火啥的,幽王肯定有招,让他哄王后开心,这种技术活,幽王扛不住。但是,幽王毕竟是周王啊。自己没招,还有钱呢。
没钱,还有大臣呢。幽王下令:能让褒姒一笑的,赏千金。话说,褒晌当时一个直谏,“贤豪尽散”,朝中也没啥高人了。也就石父琢磨半天,整出一个馊主意:烽火戏诸侯。查了许多史料,想弄清楚:石父与西周到底有何过节,为什么这么坑害幽王。史料太少,没查到。
从石父斗争赵叔带,以及与褒姒结盟掌权的手段,可以看出石父是极具政治敏感性和斗争经验的高手。石父不应该看不到烽火戏诸侯的后果:这对周朝的威信是个致命的打击。而且,周朝败落了,对石父只有坏处,没有好处!那么,石父为何要这么做,难道是只是单纯地给自己弄顶奸臣的帽子,搞个乱世,让后人可以煮酒论史?如果是这样,只能说石父的觉悟太高了。
石父把烽火戏诸侯的想法说了:宣王在位时,怕被西戎袭击,在骊山下设置了二十几个烽火台,又放了数十个大鼓。一旦西戎袭击,则点起烽火,报警求援;擂起大鼓,催促诸侯快行。现在是太平时代,这些东西也搁置不用了。所以,陛下可假意带着娘娘去骊山游玩,然后于夜间点起烽火,擂起大鼓,相信诸侯定会手忙脚乱赶来…到时候,娘娘肯定会笑。幽王一听,好主意!还是石父脑子好使。
幽王就带着褒姒去了骊山。大晚上,就要点烽火。大臣郑伯友(郑是诸侯国名,伯是封地,友是名字,东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),赶忙进谏:烽火是求援诸侯的信号,也代表着陛下的信誉。一旦陛下无故点起烽火,戏弄诸侯,就会失信。将来镐京真的受到攻击,诸侯也不会再救援了。
幽王听了,笑道:没事,现在是太平时代,不会再打仗了。而且,我跟王后出游,就是要拿诸侯来耍耍。分析幽王的回答。第一,幽王相信此举会失信于诸侯,但是幽王不害怕,因为这是太平时代。第二,诸侯就是拿来耍耍的。幽王对未来没有一点敬畏之心,对诸侯没有一点尊敬之心,肆意妄为。
本来宣王就留下一个烂摊子,励精图治尚恐救援不及,幽王还要踹上一脚。西周不灭亡,那才是老天不开眼。幽王说完,下令:点火,擂鼓。镐京附近的诸侯国,看到骊山烽火,听到鼓声,立即奋不顾身地带兵来救。救驾之功,升官发财。大晚上的,一群人往骊山跑,一路上人仰马翻,气急败坏,你蹭着我了,我擦着你了,你被马踢了,我被马踹了…乱七八糟。
呼拉拉地跑到骊山,却看到一副优美的画面:幽王正陪着美人喝酒。就在诸侯以为自己是梦游的时候,幽王霸气地一指:你看,人仰马翻!褒姒哈哈大笑。褒姒心头这口气总算出了。幽王看王后笑了,也乐了:赏石父!石父受了重赏,也很开心。
幽王、褒姒、石父都很满意,但诸侯不乐意。在诸侯国内,诸侯也是呼风唤雨,跋扈惯了。今天气势汹汹地尽忠救驾,却被当猴耍。生气!生气归生气,也不敢把幽王怎么地,灰溜溜地走吧。
大不了,下次不再上当了!下次?幽王以为绝不会有下次!事实证明:下次来得如此之快。总结一下烽火戏诸侯,可以说: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君王,一个满肚子怨气的王后,一个脑子缺了弦的奸臣,三个人联合上演了一处悲剧。悲剧是以大笑开始,以死亡终结。
东周就是个幌子西周从武王建国到幽王,前后近三百年,气数也基本到此为止。西周到了幽王手里,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倾倒,王朝延续如风前残烛。如果幽王能够励精图治,或许,还可以延续王朝寿命。但幽王自私自利,还立了一个能折腾的王后,经过地震、废太子、烽火戏诸侯后,西周已经摇摇欲坠,只差最后一根稻草。最后这一根稻草却来源于申侯。
西周灭亡申侯脾气倔、性子急。从进谏幽王,幽王不听,申侯一气归国这件事情上,可以看出:申侯有点莽张飞的性格,但申侯只有张飞的粗,没有张飞的细。
在王朝末期、乱世开始的时代,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一生悲剧。前面说,褒姒与石父、尹球三人联手,借申后一封书信的契机,废了申后、太子,扶持褒姒为王后,伯服为太子。这不失为政治斗争的一个绝妙手段。从现在权谋斗争的角度分析,应当称好。但在当时,却有人很不乐意。这便是申侯。申侯不高兴。宜臼的太子身份可是申家唯一的指望,废了宜臼也就是断了申家的希望。申侯不服,决定斗争。
申侯斗争的手法与宜臼旗鼓相当。宜臼对褒姒不满,斗争办法就是揍褒姒。申侯对废太子一事不满,就是... -->>
闷了,问:王后,你喜欢什么?褒姒就说:我觉得撕锦缎的声音非常好听。撕锦缎的声音能比乐器演奏好听?鬼才信!不过,就是折腾你。幽王一听,得嘞。就这么干。“嚓、嚓、嚓”一百匹锦缎撕完了。褒姒嘴角咧了一下,没多大反应。
折腾的就是你!幽王又问:王后,还不满意?褒姒:我生平就不愿意笑。幽王头疼了,接着想办法。幽王也不是有办法的人,让幽王杀个人放个火啥的,幽王肯定有招,让他哄王后开心,这种技术活,幽王扛不住。但是,幽王毕竟是周王啊。自己没招,还有钱呢。
没钱,还有大臣呢。幽王下令:能让褒姒一笑的,赏千金。话说,褒晌当时一个直谏,“贤豪尽散”,朝中也没啥高人了。也就石父琢磨半天,整出一个馊主意:烽火戏诸侯。查了许多史料,想弄清楚:石父与西周到底有何过节,为什么这么坑害幽王。史料太少,没查到。
从石父斗争赵叔带,以及与褒姒结盟掌权的手段,可以看出石父是极具政治敏感性和斗争经验的高手。石父不应该看不到烽火戏诸侯的后果:这对周朝的威信是个致命的打击。而且,周朝败落了,对石父只有坏处,没有好处!那么,石父为何要这么做,难道是只是单纯地给自己弄顶奸臣的帽子,搞个乱世,让后人可以煮酒论史?如果是这样,只能说石父的觉悟太高了。
石父把烽火戏诸侯的想法说了:宣王在位时,怕被西戎袭击,在骊山下设置了二十几个烽火台,又放了数十个大鼓。一旦西戎袭击,则点起烽火,报警求援;擂起大鼓,催促诸侯快行。现在是太平时代,这些东西也搁置不用了。所以,陛下可假意带着娘娘去骊山游玩,然后于夜间点起烽火,擂起大鼓,相信诸侯定会手忙脚乱赶来…到时候,娘娘肯定会笑。幽王一听,好主意!还是石父脑子好使。
幽王就带着褒姒去了骊山。大晚上,就要点烽火。大臣郑伯友(郑是诸侯国名,伯是封地,友是名字,东周人物大多如此命名),赶忙进谏:烽火是求援诸侯的信号,也代表着陛下的信誉。一旦陛下无故点起烽火,戏弄诸侯,就会失信。将来镐京真的受到攻击,诸侯也不会再救援了。
幽王听了,笑道:没事,现在是太平时代,不会再打仗了。而且,我跟王后出游,就是要拿诸侯来耍耍。分析幽王的回答。第一,幽王相信此举会失信于诸侯,但是幽王不害怕,因为这是太平时代。第二,诸侯就是拿来耍耍的。幽王对未来没有一点敬畏之心,对诸侯没有一点尊敬之心,肆意妄为。
本来宣王就留下一个烂摊子,励精图治尚恐救援不及,幽王还要踹上一脚。西周不灭亡,那才是老天不开眼。幽王说完,下令:点火,擂鼓。镐京附近的诸侯国,看到骊山烽火,听到鼓声,立即奋不顾身地带兵来救。救驾之功,升官发财。大晚上的,一群人往骊山跑,一路上人仰马翻,气急败坏,你蹭着我了,我擦着你了,你被马踢了,我被马踹了…乱七八糟。
呼拉拉地跑到骊山,却看到一副优美的画面:幽王正陪着美人喝酒。就在诸侯以为自己是梦游的时候,幽王霸气地一指:你看,人仰马翻!褒姒哈哈大笑。褒姒心头这口气总算出了。幽王看王后笑了,也乐了:赏石父!石父受了重赏,也很开心。
幽王、褒姒、石父都很满意,但诸侯不乐意。在诸侯国内,诸侯也是呼风唤雨,跋扈惯了。今天气势汹汹地尽忠救驾,却被当猴耍。生气!生气归生气,也不敢把幽王怎么地,灰溜溜地走吧。
大不了,下次不再上当了!下次?幽王以为绝不会有下次!事实证明:下次来得如此之快。总结一下烽火戏诸侯,可以说: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君王,一个满肚子怨气的王后,一个脑子缺了弦的奸臣,三个人联合上演了一处悲剧。悲剧是以大笑开始,以死亡终结。
东周就是个幌子西周从武王建国到幽王,前后近三百年,气数也基本到此为止。西周到了幽王手里,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倾倒,王朝延续如风前残烛。如果幽王能够励精图治,或许,还可以延续王朝寿命。但幽王自私自利,还立了一个能折腾的王后,经过地震、废太子、烽火戏诸侯后,西周已经摇摇欲坠,只差最后一根稻草。最后这一根稻草却来源于申侯。
西周灭亡申侯脾气倔、性子急。从进谏幽王,幽王不听,申侯一气归国这件事情上,可以看出:申侯有点莽张飞的性格,但申侯只有张飞的粗,没有张飞的细。
在王朝末期、乱世开始的时代,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一生悲剧。前面说,褒姒与石父、尹球三人联手,借申后一封书信的契机,废了申后、太子,扶持褒姒为王后,伯服为太子。这不失为政治斗争的一个绝妙手段。从现在权谋斗争的角度分析,应当称好。但在当时,却有人很不乐意。这便是申侯。申侯不高兴。宜臼的太子身份可是申家唯一的指望,废了宜臼也就是断了申家的希望。申侯不服,决定斗争。
申侯斗争的手法与宜臼旗鼓相当。宜臼对褒姒不满,斗争办法就是揍褒姒。申侯对废太子一事不满,就是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