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九二中文网 www.92zw.net,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“那他的驱动力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就是结果导向。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,就是解决生死问题。因为这对于他来说,最为迫切。他一直以为,以他的身体条件,死亡可能随时到来。为此,必须争分夺秒地解决这个问题,达成那个结果。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驱动力,最为直接和强大。如果你从钱师兄的行为来看,就很明白。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,就是冲着那个结果去的。只是努力,全力努力,这就达成了另一种状态。”

    他又停顿了一下,我却关键起来:“赶快,把话说完!”

    “专心”万师兄重重地强调了这个词后,继续说到:“他才是制心一处的人,只为了解脱生死,别的东西,想都不想,所以得到了消息。他的经历,再次证明了那句话: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

    从知识优越感来说,钱师兄肯定比我们更为优越。他不是排除了优越感,是他从来就没有过。我们对知识,可以分为两个部分。第一个部分,是用来储存知识点的,文科生用得比较多。第二个部分,是用来分析整理知识的思维能力,是用来处理知识的。

    所以,平时我们有个说法,叫“文科生占内存,理科生烧主板”,对两者学习的差异说得比较形象。

    而钱师兄,他在学佛时,根本就没有用这两个方面的知识,因为他知道,他所从事的修行专业,自己以前的知识根本就用不上。那么,他就回到学习知识最原始的目的去了: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人类文明,大家总认为是从有文字开始。这是历史与考古学上的权威结论。但是,不要忘了,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与进步中,最大多数知识的积累与取得,那时候是没有文字的。况且,有文字又怎么样?古代已经死去的文字,也有很多。包括国学大师季羡林,他所认识的文字,都已经无人使用了。如果没有他这种人把那些文字翻译出来,这种记录在文字上的文明,对今天,又有什么作用呢?

    文字记载文明成果内容宏大,但绝对不是文明成果的全部。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,把读书错当成取得知识与进步的唯一途径了。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?

    王班长到了非洲,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。他说,他在部队学会了种菜。毕竟,当时我们部队,连队都是有菜地,农副业生产,就是养猪种菜。这种根本没有在书上学过的知识,只是跟着老兵们干多了,也就会了。

    谁成想,这种知识,让他在非洲还收获了大量的赞叹。他在自家别墅后院开辟的小菜地,黄瓜与番茄吊在架子上时,连来参观的当地官员们,都赞叹不已。有的酋长还亲自上门求教,求他传授种菜技术。

    这种知识,是在实践中学过来的,是历代没有所谓文化的农民们,摸索出来的知识。而钱师兄,他学佛时,也是走的实践这一条路。不管经典怎么说,他懂得自己无法全部理解。于是,就抛下书本,直接跟师父学实践,不管是打座还是参禅,跟着老师父就对了。这就好比,农民的儿子跟着父亲下地,过了几年,自己也会成为合格的农民。哪怕他父亲是哑巴,不教他一个字,他只需要看着学,跟着做,就对了。

    估计他懂了一个逻辑。他的知识与佛陀和那些历代圣人相比,肯定是少得可怜的。与其探究别人说话的真实意义,与参悟那不可泄露的天机,以自己的能力,是不可能的。不如按这些圣人指引的道路,坚定地走下去。

    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态度,正是制心一处时的状态,也正是法露师在打七时,要求我们做到的。原来,钱师兄的成就,与他一直以来,就有这种态度有关。

    “万师兄,看来,我们这种受优越感驱动来学佛的,就是用一个虚幻的东西在给自己制造障碍了。我觉得,不管是出于对知识的,还是其他什么的优越感,都是不必要的,它对我们没什么好处。”

    万师兄先是点了点头,然后又摇了摇头。这种矛盾的身体语言,让人困惑。

    “庄师兄,话也不能那么绝对。如果不谈知识优越感,只谈广义的优越感,在社会中,还非常重要,甚至,对于绝大部社会上的人来说,优越感如同空气,如果没有它,许多人,一天也活不下去!”

    这个结论太惊人了。因为我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,并且,即使这个优越感在社会中有一定作用,也不会那么大吧?万师兄这个严谨的家伙,怎么变得有些极端了呢?

    “话过了吧,万师兄?”

    “不,也许欠妥,但有道理。这道理也是我刚刚想到的,你知道,我们的对话与辩论,总会激发些莫名其妙的灵感,虽然这些灵感是水上泡沫与浪花,但也偶尔会反射出七彩的阳光,对不对?”

    我们三人,包括小胡,在辩论中,思想会互相激发,最后产生一些灵感,我们试过的,有这个特点。这如同几股不同方向的水流碰撞在一起,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浪花。

    但思想上的浪花本质上是虚幻的,因为它只产生于偶然的碰撞,并立即在条件变化后消失,它不稳定,没有自性。生灭无常的思想浪花,用佛教的观点来看,就是虚幻的,不真实的。

    但如果把我们看到的世界与社会,用佛教的观点来看,都可以认为是不真实的。但不真实,并不意味着不存在,也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。毕竟,世出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,万法由心,真妄不二。

    “好了,万师兄,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的意义了,你这个结论,抛开佛教的世界观,就以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,你如何证明它的合理性?”

    “好吧,我突然想到的观点,你现在就让我证明,有点考验人。但是,我还有点证据的。只是从现象观察的角度来看,你发现没有,优越感,是安慰自我的必须品。如果自我不在优越感的不断安慰中,自我有崩塌的危险,没有自我意识的人,如果不是佛,那也不会是人,活不下来了。”

    这是啥证明,这根本不是推论好吧。这好像一段感叹抒发,夹杂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。

    “说明白话,莫打飞脚”我赶紧提醒到。

    “你要我从理论上先讲,还是从实际上先讲?”

    “从你擅长的方向讲起吧,我听起来顺耳些。”

    “好吧,理论上,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?不说废话,先上结论:人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强化的。我们前面讨论过,人的行为与思想,有偶然性特点,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,随时变化生灭。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实时感受这个变化生灭,并作出实时的反应,那么,我们就不会有自我意识,这个观点,你承认吗?”

    这个观点,我当然承认,这是以前我们讨论过的。其中一个“实时”的概念,相当重要。在信息时代,我们知道,真正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。在我们这个世界里,连最快的光,都需要时间来传播,可以说,我们任何感觉,都是延后于事实发生的。所有思维,都是事后诸葛亮。

    更不说行为了,当思维已经滞后于事实,而行动又滞后于思维。等我们对事实作出反应行动时,大概已经延后接近100毫秒了。原来学驾驶时,老师也讲过,从发现危险到判断到作出处置,人类最快方程式赛车手,也需要0.2秒左右的时间。

    真正提出比“实时”更为绝对的观点,是佛教经典中的“一时”,一时是就当下。假如我们以“一时”这个当下的观点来审查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心这个自我时,发现,我们的感受与思维与行动是分离的,时间不同步,传递有差异,机制有转换,结合一统一。

    按这个理论来看,我们的自我是分离的,就像女娲造人时,把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肌肉以及大脑,没有捏在一起一样。没有粘在一起的泥巴就只是泥巴,成不了人。

    按佛教大师们的说法,只有圣者,才能够真实感受到,这种自我分享的“一时”状态,从而深刻体验“观法无我”的真谛。而普通人,总是想用某种理由,把这种时间的延迟性,捏合起来,组成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意识,让自已觉得自我的存在是真实的。

    感受、思维、行动这三者本来不同步,也不同性质,也有失真。但我们硬要把它们当成是一体的东西,这就需要某种粘合剂来捏拢它,这种粘合剂,很多时候,就是自我安慰。

    “由此,我们可以知道,自我安慰这种企图,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,产生了妄心。以上,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中,人们是如何创造出一个自我的。在社会生活中,有更具体的花样。”

    万师兄这些话,表明,他在对佛学的理解上,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。因为他提出“实时”的概念来说明“一时”,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