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中文网 www.92zw.net,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br />
“今天,常住师傅慈悲,说大家信心不足,让我多留几天,给大家讲讲生死法门。我没死过,没得经验,所以讲出来,恐怕大家不相信。但是,大家应该相信经典吧?四禅八定,这听说过吧?”
大众表示,听说过。听说他还要讲几天,并且要鼓舞大家信心,我想,肯定有不一样的内容。
“四禅八定,虽然是内心境界的不同,但它里面,你们仔细读过没有,还有身体的变化,感受的变化,对不对?这还不稀奇,这四禅八定,还与生死有莫大的关系。如果得了果,哪怕是初禅,你生死就有点把握了。”
从经典上看,有这方面的消息。但是,具体的对应关系,我不清楚,况且,怎么到达这些果位呢,还是个大问题。
“所以,我强调,大家要得到一些实际的东西,免得空学一回佛法。浪费这么多的时间,抛弃家庭孩子,花费金钱体力,如果空手而回,岂不是浪费生命?”
大家也是这样想的。
“问题来了,同修们。大家肯定也走过不少山,听过不少法,看过不少经。甚至我听常住说,有坚持念佛号十多年的,有参加过多次打七的,有持咒不懈怠的。但是,为什么,大家至今一点消息都没有呢?如果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,信心就退转了。原来信佛的,也不信了。同修们,以我的实话告诉你,不是无法成就,是你们用心错了。用心对了,才有成就。”
听他的举例,那些坚持修行的同修们,如此用功,居然一事无成,居然还有坚持十多年的。如果完全无消息,我恐怕坚持五年都难。
“我有什么法门呢?已经交给大家了,就是死抱一个话头,大家看那苍蝇,要破窗而出,到处找空隙,不断试错,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裂口,才飞了出去。我这个话头,就是那口子,看你们钻不钻了。当然,在你飞的过程中,到处碰壁是肯定的,因为你看不到口子在哪里。”
这是一种试错的实践方法,代价比较大,但如果数量足够,从概率来讲,总是有机会碰上口子的。
“其实啊,窗户根本没有纸,那纸是你内心自己糊上的。你如果发现这个真理,就知道,这纸不存在,你直接飞,就出去了。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呢?因为自己蒙蔽了自己啊。避免犯这种错误,古人也是苦口婆心,教给我们避免的方法。”
直心是道,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心中无纸,纸就消失了吗?这话听起来,怎么那么不好懂呢?
“我也没有本事,就是古人的话看得多。我今天给大家教一些避免错误的办法。这也不是我的办法,要是我的办法,大家不会信,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,我信你个鬼!”
这个流行网络语言一出来,大家都笑了。我也很奇怪,这个农民样的老人,怎么如此熟悉网络语言呢?
“憨山大师,肉身还在,名气还在,他的话,大家可能相信一些,我就借用他的话,嘱咐大家几句吧。”
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,已经成就上千年了,他的传奇,可以写一本书。他的话,已经流传于佛教界上千年了,就像他的肉身,至今不腐,仍然以微笑自得的面容,留存于这个世界,仿佛在告诉我们:佛法真实不虚。
“凡利根、信心勇猛的人,修行肯做工夫,事障易除,理障难遗。此中病痛,略举一二。他前面说了很多,但大家都读过,我所强调的,是他所举例出的六个要点,是避免我们犯错误的六种关键,大家不可不细细辨别。”
我们打起精神,因为憨山是确认的成就者,过来人,他所说法,肯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。
“第一、不得贪求玄妙:以此事本来,平平贴贴,实实落落,一味平常,更无玄妙。所以古人道:悟了还同未悟时,依然只是旧时人。不是旧时行覆处,更无玄妙。工夫若到,自然平实。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,内薰般若,般若为习气所薰,起诸幻化,多生巧见,绵着其心,将谓玄妙,深入不舍。此正识神影明,分别妄见之根,亦名见刺。比前粗浮妄想不同,斯乃微细流注生灭,亦名智障,正是碍正知见者,若人认以为真,则起种种狂见,最在所忌。”
这里面所隐藏的道理比较深奥,但不示玄妙,是根本关节。许多人搞得神神秘秘的,恐怕是对学佛参禅的误解。
“第二、不得将心待悟:以吾人妙圆真心,本来绝待,向因妄想凝结,心境根尘,对待角立,故起惑造业。今修行人,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,单单提此一念向前,切莫管他悟与不悟,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,若工夫到处,自然得见本来面目,何须早计?若将心待悟、即此待心、便是生死根株。待至穷劫,亦不能悟,以不了绝待真心,将谓别有故耳。若待心不除,易生疲厌,多成退堕。譬如寻物不见,便起休歇想耳。”
我就有这个毛病,将心待悟。也就是说,没爬上山坡,就想象那远处小镇的样子,这是不行的,也没必要,只要你上了坡,小镇风光自然现前。
“第三,不得希求妙果:盖众生生死妄心,元是如来果体。今在迷中,将诸佛神通妙用,变作妄想情虑,分别知见;将真净法身,变作生死业质;将清净妙土,变作六尘境界。如实做工夫,若一念顿悟自心,则如大冶红炉,陶镕万象。即此身心世界,元是如来果体;即此妄想情虑,元是神通妙用。换名不换体也。永嘉云: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若能悟此法门,则取舍情忘,欣厌心歇,步步华藏净土,心心弥勤下生。若安心先求妙果,即希求之心,便是生死根本,碍正知见。转求转远,求之力疲,则生厌倦矣。”
永嘉和尚的证道歌里有这一句,我原来理解不深,现在又多了一层理解了。
“第四、不可自生疑虑:凡做工夫,一向放下身心,屛绝见闻知觉。脱去故步,望前渺冥,无安身立命处。进无新证,退失故居。若前后筹虑,则生疑心,起无量思算,计较得失,或别生臆见,动发邪思,碍正知见。此须勘破,则决定直入,无复顾虑。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,正是得力处,更加精釆,则不退屈。不然则堕忧愁魔矣。”
选定了路,就坚持走下去。如果是普通人这样说,我怕他哄我,但大德这样说,暂且信他一回。
“第五、不得生恐怖心:谓工夫念力急切,逼拶妄想,一念顿歇,忽然身心脱空,便见大地无寸土,深至无极,则生大恐怖。于此若不勘破,则不敢向前。或以此豁达空,当作胜妙,若认此空,则起大邪见,拨无因果,此中最险。”
我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。如果有这种情况,我恐怕还要有高兴的心态,终于有消息了。
“第六、决定信自心是佛:然佛无别佛,唯心即是。以佛真法身,犹若虚空,若达妄元虚,则本有法身自现,光明寂照,圆满周遍,无欠无余。更莫将心向外驰求,若舍此心别求,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,此正识神变现,切不可作奇特想也。然吾清净心中,本无一物,更无一念,凡起心动念,即乖法体。”
这一条最难理解与操作,如果我本身是佛,还修什么呢?
“今之做工夫人,总不知自心妄想,元是虚妄,将此妄想,误为真实,专只与作对头。如小儿戏灯影相似,转戏转没交涉,弄久则自生怕怖。”
这是已经有境界的人产生的,我现在一点境界都没有,当然不用理会。今天听了这话,也许会对今后,自己遇到这种情况,有所准备吧。
“又有一等怕妄想的。恨不得一把捉了,抛向一边。此如捕风捉影,终日与之打交涉,费尽力气,再无一念休歇时。缠绵日久,信心日疲,只说参禅无灵验,便生毁谤之心,或生怕怖之心,或生退堕之想。此乃初心之通病也。此无他,盖由不达常住真心,不生灭性,只将妄想认作法耳。这里切须透过,若要透得此关,自有向上一路。只须离心意识参,离妄想境界求。但有一念起处,不管是善是恶,当下撇过,切莫与之作对。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,但将本参话头,着力提起,如金刚宝剑,魔佛皆挥。此处最要大勇猛力、大精进力、大忍力,决不得思前算后,决不得怯弱。但得直心正念,挺身向前。自然巍巍堂堂,不被此等妄想缠绕。如脱鞴之鹰。二六时中,于一切境缘,自然不干绊,自然得大轻安,得大自在。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。”
这只是功夫的第一步,就是如此之多的情况需要注意。我想起了一句古话:“荆棘丛中下足易,明月帘下转身难。”是说初学者排除干扰这事,还好办。当你有了清静的境界,想摆脱它,更困难。
我连第一步都没达到,有什么好想的?
br />
“今天,常住师傅慈悲,说大家信心不足,让我多留几天,给大家讲讲生死法门。我没死过,没得经验,所以讲出来,恐怕大家不相信。但是,大家应该相信经典吧?四禅八定,这听说过吧?”
大众表示,听说过。听说他还要讲几天,并且要鼓舞大家信心,我想,肯定有不一样的内容。
“四禅八定,虽然是内心境界的不同,但它里面,你们仔细读过没有,还有身体的变化,感受的变化,对不对?这还不稀奇,这四禅八定,还与生死有莫大的关系。如果得了果,哪怕是初禅,你生死就有点把握了。”
从经典上看,有这方面的消息。但是,具体的对应关系,我不清楚,况且,怎么到达这些果位呢,还是个大问题。
“所以,我强调,大家要得到一些实际的东西,免得空学一回佛法。浪费这么多的时间,抛弃家庭孩子,花费金钱体力,如果空手而回,岂不是浪费生命?”
大家也是这样想的。
“问题来了,同修们。大家肯定也走过不少山,听过不少法,看过不少经。甚至我听常住说,有坚持念佛号十多年的,有参加过多次打七的,有持咒不懈怠的。但是,为什么,大家至今一点消息都没有呢?如果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,信心就退转了。原来信佛的,也不信了。同修们,以我的实话告诉你,不是无法成就,是你们用心错了。用心对了,才有成就。”
听他的举例,那些坚持修行的同修们,如此用功,居然一事无成,居然还有坚持十多年的。如果完全无消息,我恐怕坚持五年都难。
“我有什么法门呢?已经交给大家了,就是死抱一个话头,大家看那苍蝇,要破窗而出,到处找空隙,不断试错,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裂口,才飞了出去。我这个话头,就是那口子,看你们钻不钻了。当然,在你飞的过程中,到处碰壁是肯定的,因为你看不到口子在哪里。”
这是一种试错的实践方法,代价比较大,但如果数量足够,从概率来讲,总是有机会碰上口子的。
“其实啊,窗户根本没有纸,那纸是你内心自己糊上的。你如果发现这个真理,就知道,这纸不存在,你直接飞,就出去了。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呢?因为自己蒙蔽了自己啊。避免犯这种错误,古人也是苦口婆心,教给我们避免的方法。”
直心是道,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心中无纸,纸就消失了吗?这话听起来,怎么那么不好懂呢?
“我也没有本事,就是古人的话看得多。我今天给大家教一些避免错误的办法。这也不是我的办法,要是我的办法,大家不会信,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,我信你个鬼!”
这个流行网络语言一出来,大家都笑了。我也很奇怪,这个农民样的老人,怎么如此熟悉网络语言呢?
“憨山大师,肉身还在,名气还在,他的话,大家可能相信一些,我就借用他的话,嘱咐大家几句吧。”
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,已经成就上千年了,他的传奇,可以写一本书。他的话,已经流传于佛教界上千年了,就像他的肉身,至今不腐,仍然以微笑自得的面容,留存于这个世界,仿佛在告诉我们:佛法真实不虚。
“凡利根、信心勇猛的人,修行肯做工夫,事障易除,理障难遗。此中病痛,略举一二。他前面说了很多,但大家都读过,我所强调的,是他所举例出的六个要点,是避免我们犯错误的六种关键,大家不可不细细辨别。”
我们打起精神,因为憨山是确认的成就者,过来人,他所说法,肯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。
“第一、不得贪求玄妙:以此事本来,平平贴贴,实实落落,一味平常,更无玄妙。所以古人道:悟了还同未悟时,依然只是旧时人。不是旧时行覆处,更无玄妙。工夫若到,自然平实。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,内薰般若,般若为习气所薰,起诸幻化,多生巧见,绵着其心,将谓玄妙,深入不舍。此正识神影明,分别妄见之根,亦名见刺。比前粗浮妄想不同,斯乃微细流注生灭,亦名智障,正是碍正知见者,若人认以为真,则起种种狂见,最在所忌。”
这里面所隐藏的道理比较深奥,但不示玄妙,是根本关节。许多人搞得神神秘秘的,恐怕是对学佛参禅的误解。
“第二、不得将心待悟:以吾人妙圆真心,本来绝待,向因妄想凝结,心境根尘,对待角立,故起惑造业。今修行人,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,单单提此一念向前,切莫管他悟与不悟,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,若工夫到处,自然得见本来面目,何须早计?若将心待悟、即此待心、便是生死根株。待至穷劫,亦不能悟,以不了绝待真心,将谓别有故耳。若待心不除,易生疲厌,多成退堕。譬如寻物不见,便起休歇想耳。”
我就有这个毛病,将心待悟。也就是说,没爬上山坡,就想象那远处小镇的样子,这是不行的,也没必要,只要你上了坡,小镇风光自然现前。
“第三,不得希求妙果:盖众生生死妄心,元是如来果体。今在迷中,将诸佛神通妙用,变作妄想情虑,分别知见;将真净法身,变作生死业质;将清净妙土,变作六尘境界。如实做工夫,若一念顿悟自心,则如大冶红炉,陶镕万象。即此身心世界,元是如来果体;即此妄想情虑,元是神通妙用。换名不换体也。永嘉云: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若能悟此法门,则取舍情忘,欣厌心歇,步步华藏净土,心心弥勤下生。若安心先求妙果,即希求之心,便是生死根本,碍正知见。转求转远,求之力疲,则生厌倦矣。”
永嘉和尚的证道歌里有这一句,我原来理解不深,现在又多了一层理解了。
“第四、不可自生疑虑:凡做工夫,一向放下身心,屛绝见闻知觉。脱去故步,望前渺冥,无安身立命处。进无新证,退失故居。若前后筹虑,则生疑心,起无量思算,计较得失,或别生臆见,动发邪思,碍正知见。此须勘破,则决定直入,无复顾虑。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,正是得力处,更加精釆,则不退屈。不然则堕忧愁魔矣。”
选定了路,就坚持走下去。如果是普通人这样说,我怕他哄我,但大德这样说,暂且信他一回。
“第五、不得生恐怖心:谓工夫念力急切,逼拶妄想,一念顿歇,忽然身心脱空,便见大地无寸土,深至无极,则生大恐怖。于此若不勘破,则不敢向前。或以此豁达空,当作胜妙,若认此空,则起大邪见,拨无因果,此中最险。”
我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。如果有这种情况,我恐怕还要有高兴的心态,终于有消息了。
“第六、决定信自心是佛:然佛无别佛,唯心即是。以佛真法身,犹若虚空,若达妄元虚,则本有法身自现,光明寂照,圆满周遍,无欠无余。更莫将心向外驰求,若舍此心别求,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,此正识神变现,切不可作奇特想也。然吾清净心中,本无一物,更无一念,凡起心动念,即乖法体。”
这一条最难理解与操作,如果我本身是佛,还修什么呢?
“今之做工夫人,总不知自心妄想,元是虚妄,将此妄想,误为真实,专只与作对头。如小儿戏灯影相似,转戏转没交涉,弄久则自生怕怖。”
这是已经有境界的人产生的,我现在一点境界都没有,当然不用理会。今天听了这话,也许会对今后,自己遇到这种情况,有所准备吧。
“又有一等怕妄想的。恨不得一把捉了,抛向一边。此如捕风捉影,终日与之打交涉,费尽力气,再无一念休歇时。缠绵日久,信心日疲,只说参禅无灵验,便生毁谤之心,或生怕怖之心,或生退堕之想。此乃初心之通病也。此无他,盖由不达常住真心,不生灭性,只将妄想认作法耳。这里切须透过,若要透得此关,自有向上一路。只须离心意识参,离妄想境界求。但有一念起处,不管是善是恶,当下撇过,切莫与之作对。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,但将本参话头,着力提起,如金刚宝剑,魔佛皆挥。此处最要大勇猛力、大精进力、大忍力,决不得思前算后,决不得怯弱。但得直心正念,挺身向前。自然巍巍堂堂,不被此等妄想缠绕。如脱鞴之鹰。二六时中,于一切境缘,自然不干绊,自然得大轻安,得大自在。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。”
这只是功夫的第一步,就是如此之多的情况需要注意。我想起了一句古话:“荆棘丛中下足易,明月帘下转身难。”是说初学者排除干扰这事,还好办。当你有了清静的境界,想摆脱它,更困难。
我连第一步都没达到,有什么好想的?